4月21日,由巴中市恩阳区委、巴中市恩阳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米仓古道第一镇·中国恩阳”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米仓古道第一镇”惊艳亮相。
位于四川巴中境内的米仓古道,可溯源至商周时代。作为蜀地通往中原的最早古蜀道上的恩阳古镇,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史料记载,古镇恩阳的建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迄今已1490余年。古镇现存占地0.5平方公里,保存完好的街巷有十七条。其古建筑群,也是米仓道线路文化中唯一保存最完整、最具川东北特色的明清民居建筑。这些建筑以木质穿斗、雕梁画栋、青瓦屋盖结构、青石街面、骑门临街而建的吊脚楼为主要特征,并兼有部分江南徽派建筑群。近年来,恩阳古镇先后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四川省十大古镇、巴蜀文化走廊新地标、全省4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吸引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文明密码》《记住乡愁》等多个栏目先后走进古镇拍摄。
因扼米仓古道水陆要冲,恩阳自古繁华,素有“小武汉”和“小上海”的美称,“早迟恩阳河” “好耍不过恩阳河”等流传至今的俗语,即使其繁荣盛景的见证。
恩阳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恩阳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解放恩阳,在此成立了“中共仪阆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川陕苏区1市、2道、23县、5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党政军片区分划,恩阳具有唯一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县级苏维埃时期的旧址群。
何为“米仓古道第一镇”?发布会上,著名学者王子今、蓝勇教授从多个维度阐释了恩阳古镇在米仓道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王子今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王子今教授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米仓古道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蜀道的开通使得南北之间产生了非常好的联系。米仓道它的作用,我以为可以说是巴人、蜀人、秦人共同开发的一个交通成就。发生在这一代的民族战争,以及政府和暴动民众的武装竞争,都在米仓道留下了非常显著的历史遗存。米仓道它和通过巴山的道路这几条,它在中间,而且它的南段又有非常好的延伸。和金牛道,和荔枝道的方向都有非常好的连接。而且它和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结合,它也实现了非常完美的,非常优胜的,非常非常杰出的这样的一种交通设计,在蜀道交通格局中,米仓道有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中国古代交通史的发展历程中,米仓道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蓝勇教授
恩阳在米仓古道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了哪些作用?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蓝勇教授回答中国网记者提问时说:在蜀道里面,从汉中盆地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三条主要道路,就是从西向东经流到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这三条道路中,米仓道的地位也尤其重要,米仓道他的地位重要就是说,它正好是处在这三条道路的中间,它既可通过水路,通过恩阳河,到渠江到嘉陵江,它有水路的地位,同时陆路通过恩阳可通成都平原,就是四川盆地的西部交通。所以我们说东西相连,水路两栖,从恩阳的地位,它在米仓的道上它就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所以说我们今天在恩阳,他既能感觉到我们四川盆地东部,就感觉到我们巴人的文化的影响,也感觉到我们近现代以来我们是重庆这一代文化的影响的因子,同时也感觉到我们四川文化的因子,它是连接东西,水陆两栖,就决定了恩阳在这个地位里面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地位的话,就说我们的恩阳的古镇,它的文化的话,它的多元化很明显,我们既有水路交通的文化,也有陆路交通的文化。同时我们有红色文化,有古镇的建筑文化,甚至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很发达,就是它的文化的多元性,在巴蜀的文化里面就是独树一帜。
原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
原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曾多次走过米仓道,他认为,从空间地理坐标看,米仓古道从北往南,到了恩阳,就是水路的起点,从南往北,到了恩阳,则是陆路的起点。从时间上看,恩阳作为一个县的置所,已经有近1500年历史,是一个比较繁茂的政治经济中心,从考古调查的层面讲,现在还能够完整地找到线索,现在国内类似的古镇确实不多了。从体系上看,现在还完整保留了明清风格的17条古街,有会馆、有祠堂,有民居,有学习场所娱乐设施,规模相当大,对于研究清初移民填川那段历史,是一个很好的标本。恩阳古镇贯通古今,中华苏维埃川陕革命根据地一个基层政权的架构,在这里完整呈现,也是红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范本。有意思的是,古镇距离机场很近,外地客人到巴中,进入他们视野的“第一镇”,当然就是恩阳古镇。
会议现场
恩阳区先后组织道路桥梁、码头文化、古镇研究、古代建筑、雕刻艺术、非遗、文献、文学艺术等10多名国家级、省级考古专家,历时4个多月,走遍恩阳的古道路、古桥梁、古镇、古码头,进行了多次深度的田野调查、座谈研讨、采风创作,深度挖掘境内的米仓文化,从各个角度,多个层面撰写论文论证了“米仓古道第一镇”实至名归。